2017年3月14日創刊號
發行單位:長風文教基金會
www.fairwindsfoundation.org
02-27521700

長風文教基金會首場青年論壇

江宜樺邀六、七年級青年朋友共談突破未來

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成立的長風文教基金會在2月19日舉辦第一場青年論壇,邀請六、七年級的青年朋友分享自身的經驗,並展望台灣的未來。董事長江宜樺在致詞時表示,長風基金會是匯聚台灣正向力量的平台,首場公開活動以青年發展為主軸,對長風來說更是意義重大。江宜樺強調,長風基金會要幫助台灣青年連結國際,「在我們還有辦法做事的時候,用各種資源來幫助我們台灣的年輕人克服困難、打開全球視野」。

長風文教基金會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舉辦「突破論壇─青年的未來」座談會,邀請四位六、七年級的青年朋友以「創業家精神(entrepreneurship)」暢談自己在不同產業的發展經驗,展望台灣的未來,吸引近兩百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年輕朋友參與。



新聞焦點

新網路時代的創業家精神-吳詣泓 Vpon威朋創辦人暨執行長

文/何佳靜

一家跨足台北、香港、上海、東京的網路公司,一場跨越行動網路數位時代的競爭,新網路時代的創業家面臨甚麼樣的挑戰?新創公司的創業歷程與其他產業的創業歷程有甚麼不一樣?威朋自2008年成立至今走過九個年頭,其營運範疇涵蓋整個亞洲,每個月接觸9億廣告用戶,每月廣告請求量約120~150億次,在這裡有許多工程師與數據分析家,他們必須用最短的時間決定用戶對什麼內容感到興趣,這就是威朋這家新創公司正在做的事。

從失敗中汲取養分

威朋創辦人吳詣泓表示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,而他感到最自豪的核心標籤就是「失敗」。在過去九年的創業時間裡,每天面臨最大的工作就是挫折與失敗。從沒有資金,到跟家人朋友借錢創業,從沒有營收到賣房子還債,所有最糟糕的處境都遭遇過。在他這個年紀裡,讓吳詣泓感到最幸運的事,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比別人多了許多。如果有人問成功有甚麼秘訣?吳詣泓說,沒有享受過成功的滋味。「從失敗中汲取養分」,是他的創業哲學。

在創業的前3年裡,吳詣泓面臨許多挑戰!最初威朋在手機平台上設計許多有趣創新的軟體,卻連一個用戶也沒有。這3年的創業過程對吳詣泓來說,像是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,一直無法看到亮光和未來,沒有用戶!沒有流量!沒有營收!除了耗盡所有的資金以外,吳詣泓到處舉債,甚至賣房子來填補資金缺口。然而,2011年這家新成立的年輕公司開始有了轉機,威朋轉型做廣告,公司也開始高速成長,1年內增加數百萬用戶,也獲得幾百萬資金的挹注;但也因為成長過快,而在中國面臨到莫大的挫敗,當時裁撤近2/3的員工。2014年吳詣泓從頭來過,因前車之鑑開始在亞洲穩扎穩打,一步一步穩健地走到現在。

新世代創業核心的啟動點在於格局

那麼新世代的創業核心啟動點是甚麼呢?吳詣泓認為是「格局」。在台灣新創青年面臨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太小,市場不夠大就沒有辦法取得充足的資金,沒有豐沛的資金,就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,如此一來台灣將陷入一個負向循環。所以從威朋成立的第一天開始,吳詣泓就不斷思考如何往海外走,如何把市場放大,有資金才有辦法吸引頂尖的人才,唯有頂尖的人才,形成頂尖的團隊,才有辦法進行區域級性的,甚至全球性的征戰。



新聞焦點

從現在的歷史結構中找到最佳解,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責任

文/林家興

時任《端傳媒》評論總監的曾柏文,外人看來相當驚艷的人生轉折,對他來說只是人生自然路徑上一幕幕變換的風景。從化學專才到研讀心理學,最後出國攻讀社會學博士,如今經營跨境網路媒體並提供深度的公共評論與觀察書寫,他在這個高速變動的媒體時代中見證變化,卻也堅守某些雋永的終極關懷。除了在高度異質性的讀者期待中找到平衡;曾柏文也致力挖掘與培育新世代的年輕書寫者,期待在各式的分歧當中成為一位「Bridgemaker (搭橋者)」。

該在實驗室待一輩子,還是走入人群?

曾柏文坦言,當年雖然得到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而保送台大化學系,但不確定是不是要一輩子待在實驗室,也思考做一個化學家到底對社會可以做什麼?曾柏文認為,他強烈感覺到這個時代的文明發展,不只是科技的進化,而是「人」的問題。所以他先轉去念心理系,又進一步開始發現個人問題來自於社會層面與外在環境,所以再度「轉行」改念社會學,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。「政治學太硬,人類學太軟,社會學剛好可以跟他們對話」曾柏文笑著說。

曾柏文說,這是他自己的生命歷程,不敢用「應然」這個態度要求在學術體制內的人用和他一樣的方式回應社會問題。他覺得自己身上好像有一個十字架,要跟當時可能留在化學系的自己去競爭,這是每個人生命內在的優先性。這是每個人的生命史。但他也坦承,現在台灣社會的思考太多被過去教育體系封閉,所以他逼著自己在大學開始要找一些方向。

雖然一路上有失敗有成功,但曾柏文回憶自己的台大心理系老師曾經問過他的一個問題:「什麼是你的終極關懷?」當時的曾柏文雖然還不懂,但他開始踏上了這條尋找終極關懷的旅途。曾柏文在走過這些風景之後,慢慢覺得:「去釐清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關係,並嘗試在這裡做一些Intervention (介入),是我想做的,是這個方向感在決定我的生涯轉折。」

媒體時代的地景興衰&知識結構的重組

傳統與新媒體的差別,在於傳統媒體整個生產與擴散的權利掌握在知識菁英手中,但如今由於社群媒體的出現,很多傳統知識權威開始被鬆動,比如律師、醫生或科學家說的話,網路的鄉民反而可以拿出專業資料打臉,變成「高手在民間」。這是一種「言論權力的民主化」,也有人認為我們在見證一種「言論場域的民粹化」。如果大家不信任傳統知識權威,那信任什麼?變成一種信任崩盤。

在「言論內戰」中努力成為一個「搭橋者」

曾柏文也對社群媒體的發展提出擔憂,「我們最缺乏的資源叫做注意力」曾柏文說,特別是近年來社群媒體上充滿「去脈絡、片段化、碎片化」的資訊,在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導引之下產生了「同溫層」的情況,大家愈來愈趨向看到與自己相同的想法,使社會上產生了依據立場劃分的部落,近一步導致了極端主義。

曾柏文進一步以「言論內戰」闡述他近年來對於媒體生態的觀察,許多言論的產生已經不再是為了溝通,而是為了修理與我方立場不同的對象,進而產生不同立場的溝通斷裂與敵意蔓延,與立場固化,最後造成共同體的脆化,也就是社會的分散與分裂,危及了共同體存在與民主發展的基礎。曾柏文最後也以「努力成為搭橋者的一個實踐」,提醒年輕人在面對不同的立場,應積極主動平衡閱讀與對話,去重建脈絡,補足自己的世界觀缺口。

下期預告:
翻轉小鎮命運的何培鈞

跨足銀髮事業的蔡昕伶



此訊息由 fairwindsfoundation.gmail.com@email.benchmarkapps.com 傳送給 fairwindsfoundation.gmail.com@email.benchmarkapps.com
忠孝東路四段285號8樓 台北市 台灣省 Taiwan


取消訂閱所有的發送 取消訂閱 | 管理訂閱 | |


This is a Test Email only.
This message was sent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testing a draft messag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