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彥呈表示,台灣在20年前即開始研究長照機器人的可能性,但早期由於硬體限制,而使得長照機器人仍無法有效地推廣,2012、2013年電腦技術有所突破、準備開始推廣時,仍然碰到許多困難,再加上老人非常排斥感應器的穿戴,例如智慧型手環等,因此在推廣上仍相當困難。
黃肇雄進一步指出,長者需要的不只是手環,而是幫忙長者站起來或幫忙洗澡,這是一些需要體力的照顧。過去思考這個問題,原因在於電腦看不懂老人的需求,但現在機器手臂可以做非常細微的動作,若以三至五年為期,有無可能發展長照機器人?
陳彥呈回應,即便機器手臂可以舉軟球,但照顧人還是與機器運作不太一樣,無法制式化訓練機器人,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傷到長者,在長照部份,AI並無法獲得更多的資料來比對長者的需求,因此在細微度部份仍有待商榷。
「AI取代的是工作,而不是任務(task)」,程世嘉表示,長期照顧是許多任務組成,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個任務,包括抱起長者、陪伴長者及餵長者吃藥等都是一個任務,這是許多任務的結合,以目前的角度來看,仍無法做到。
趙育萱表示,若要以機器人來取代看護,目前還不太可能,但已有許多事情由機器人來取代,例如利用手機螢幕來偵測長者情況,這是可以做得到的,也可以避免老人家小病拖成大病。
黃肇雄指出,目前若要發展萬能的長照機器人可能成本相當高,但如果要發展第一代長照機器人,其工作只是讓老人家不摔倒或者只是陪老人說話,可能一年內可以做到,這也是有市場的;但若如果要將老人家照顧得無微不至或者需要比較複雜的程式,可能要多花幾年才能完全做到。
長照其實是智慧家庭需求的縮影版,趙式隆表示,以照顧老人家的機器人而言,目前已有幾個部份在持續發展中,從機器發展方面來看,像是幫忙跌倒的老人家站起來,要將機器人手臂訓練到跟人的手臂很像,到目前都還不能完全做到。陪同聊天方面,曾看過一個與亡者對話的聊天機器人,透過截取過去家人或好朋友的對話紀錄,加上一些關鍵字的提示以及相關對話情境搭配,讓使用者能得到心靈層次的安慰。
至於監控部份,趙式隆說,目前華碩的ZENBO也做得不錯,或者像是將機器人做得像隻狗,能夠進一步偵測家裡的情況,或者像是物聯網於家庭安全所做的監測。整體而言,機器人在各方面的任務(task),包括硬體到軟體都有人在做,但若就一個全面性的智慧家庭需求解決方案而言,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發展。